(杨氏太极大师胡学智谈练太极推手听劲的三层功夫)

原标题:(杨氏太极大师胡学智谈练太极推手听劲的三层功夫)

法术,太极拳的开骨法练习,要专项,如肩甲开合裹抱与肋骨开合裹抱的协调统一,盆骨开合裹抱与肩甲开合裹抱的协调统一等,没有良好的筋骨开合训练,就不会有良好的内劲发放。

杨氏太极大师胡学智

“听劲”是太极推手的专用术语,它在推手中产生、提高,为推手所运用。它是指推手的双方靠肌肤的感觉和意识的知觉来判断对方劲路的方向、速度及劲力的大小。听劲的粗细程度体现着太极拳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整体性的功夫。

拳架为体,推手为用,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体之道,表现为开合二字,其妙处全在于阴阳互为其根。用之道,全在称量,即以我之肢体粘住彼之肢体。如称称物,如尺度量。称其劲之迟缓,量其劲之变幻。称量就是“听”。听劲是达到推手高层次不可缺少的船或桥,也是太极拳的精髓和灵魂。由于每个人修练太极拳的程度不同,听劲的水平也各有差异,这就是使听劲也相应地练它的三层功夫。

太极拳走架是知己的功夫,推手是知人的功夫,先求知己而后才能知人。知人的功夫是太极拳整体工程中最关键、最艰难、最耗时的工程,大多数太极拳爱好者在此门之外,门内者甚微。

练听劲的第一层功夫,首先要练拳架。拳架在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下,首先要立身中正。动态平衡是立身中正的首要条件,走架保持动态平衡,姿势就会沉稳、轻灵,具欣赏价值;推手保持动态平衡,便能制人而不受制于人。动态平衡也就是十三势中的“定”字。十三势以定为主,走架、推手都离不开中定,中定不是定住不动,不动则死,死则必败。不定则浮,浮则也必败。要定中有动,动中有定,哪里有虚实,哪里就有中定。

中定在虚实中,是分虚实的那根无形的线。保持动态平衡就是保持立身中正,而立身中正是走架和推手的基础,如人的骨架。

其次是收放到位。收是合,是蓄;放是开是发。这里的收还包含着化掉对方来力的同时,蓄足自己的劲。蓄要蓄得紧,发才能发得透。收放到位,实质上练的是舒展与紧凑。太极拳的劲多种多样,但各种劲无不在舒展与紧凑中生长、变化,并在劲的运用中逐渐提高变化的质量。可以说,舒展与紧凑是太极拳诸劲的摇篮,也是健身、防身和提高技术的根本。

再其次是承启圆活。顾名思义,承启即两势相接时的承上启下。承启要神气贯串,毫无间断。圆活练的是抹角,角抹的好才能进退处处恰合。承启圆活是攻化的关键,是太极拳的精髓,也是区别其它拳种的重要标志。

第四,分清虚实。初练时要大虚大实,即上下肢体的虚实。双臂、双腿能分虚实,旋转起落,屈伸开合,自然灵活。虚实转换的灵,重心才能把握的准,立身才能不偏不倚,支撑八方。分清虚实者,并不是把虚实截然分开。而是虚中寓实,实中蕴虚,仍含变化之机势。正如拳论所述: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虚实变化是太极拳基本战略战术,是应敌变化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五,上下相随,左右相系,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者即手合而足出,足落而手开。如双手往后而足向前,右手往右面左足往左等,即是上下的配合。左右相系者即左手开多少而右手放多少,反之,右手开多少而左手放多少,臂不单行而劲不断,是左右的配合。内外相合者即是内外的配合。上下相随,左右不合,其劲不整;左右相合,上下不相随,其劲也不整。上下相随时,包含着左右合度;左右合度时,也包含着上下相随。这样,久久练去必获上下相随、左右合度、内外一致,则周身浑圆一体的妙用。

第六,身心放松。放松心气才能下降,肾气才能上升, 丹田充实,下盘稳固。放松是催僵力,生内劲的正确途径。刚柔从放松中来,是内劲与拙力的根本区别。放松要松而不懈,在走架、推手时要在松沉中体味腰以上的劲象气球轻轻上升,腰以下的劲象秤砣沉稳下降,一升一降,自然形成两夺之势,功久内劲逐渐增长,为学推手奠定初步基础。

练听劲第一层功夫对推手要求是:推手必须在不丢不顶的原则下,守中土无过不及。敌进我退,退时及时;敌退我粘,粘的得当。一攻一化,一化一攻,周而复始。

初学时要划大圈,前半圈是化,后半圈是攻;反之,前半圈是攻,后半圈是化。化是蓄劲为了攻,攻是进击也是化的前奏曲。划圈时不是一个劲划一圈,而是在开完合尽处要有承上启下的抹角之劲。开始用固定套子,即学推手平圆、立圆,“四正手”定步、活步以及“采扌列 肘靠,”进行专项练习。目的是用套子对本能进行粗浅的改造和听劲的初步练习。本能改造的越好,听劲收效就越大;反之,听劲收效越大,本能改造的就越接近彻底。推手,对方攻多少自己要化多少,化多了丢,化少了顶。要想不顶,必须在来力的前面适时地减其力;要想不丢,必须在来力的后面适时地加其力。要想准确无误地加减对方其来力,全靠良好的听劲功夫。开始,对来力听的不准,有早顶晚丢的现象。但经过长期磨合便会接来力不早不晚,恰如其分,收到了本能改造和听劲的初步效果。

练听劲的第二层功夫,在拳架上要求:由大虚大实到细微之虚实。即由上下肢体的虚实变换到两肾的虚实变换。在意的指挥下,以腰脊为轴带动所有的关节、经筋、肌群、小到细胞都调动起来,往复有折叠,进退有转换,心意一动,周身俱动,节节贯串,一气呵成,功久内劲自然雄厚,且调动十分灵活。意蓄则蓄,意发则发;拳架如行云流水,舒展、顺达、流畅,为知人的功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练听劲第二层功夫对推手的要求:进行"乱采花"练习。即运用"八法、五步"任意进行攻化。要离开套子合乎套子,离开规矩合乎规矩。在练习实践中本能又是暴露的那么充分,你推他,他向前顶抗;你采他,他向后挣扎;你向右,他向左;你向上,他向下等。总之,本能的最大特点是和你对着干。那么,为什么经过第一个阶段改造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第一层功夫攻有先后、进有尺寸、循序渐进,易于走化。第二层功夫如脱缰野马,无拘无束,运用"八法五步"任意攻化,二者反差极大,在实战中便出现如下情况:一、双方抢攻造成了"顶牛";二、一采一沉造成了拨河;三、化而不尽走脱不了变相较力;四、攻化时速不相适应造成成了卡壳等,还在不知不觉之中,是推手的最大障碍,也是本能的突出表现。本能反映了意识,意识决定了本能,要改造本能 首先改造意识,意识和本能必须进行完全彻底的改造。这时候需要老师同步的指点:凡卡壳处,首先老师要教给他们防止卡壳和一一破解卡壳之法,并要讲清道理,使学生用极短的时间、极短的行程、极小的空间,将来力引化落空,变劲尾为劲头的技击之法。用这种方法进行攻化练习叫小圈转头。

小圈转头是得到太极拳诸劲的钥匙。那么,怎样小圈转头呢?小圈转头犹如善骑自行车者一车之长就能转过头来,不善骑马自行车者三车之长也转不过头来一样。当然,小圈转头绝非象例子写的那样简单,其形多种多样,其劲各不相同,其质也有千差万别,这里之精妙须习拳者精心研究,反复实践。有了小圈转头的功夫再参加对抗性比赛,推手时显得活跃,进有门,退有路,胜靠轻灵、胜靠技术,全凭听劲的功夫。但遇到技高者感觉到不好,还是走化不了。仍处在后知后觉中层功夫中,还没有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程度。

练高层次听劲功夫,对拳架要求:浑身上下左右,从内到外彻底放松。行拳时意气在体内流转,如粉如雾。神气鼓荡,呼吸通灵。全体透空。处处能放松、处处能转换、处处能折叠,练拳随心所欲。正练、反练、不拘一格地练,不拘时间地点、不拘行走坐卧。用意练拳。用意推手是一种超凡脱俗的表现。到此火侯,自觉内劲雄厚,棉里裹铁,刚柔相济,轻沉兼备,为进入高层次推手听劲功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层次推手功夫由学法而始到无法而终,动即是法的“阶级神明阶段”。浑身如球,一触即滚,一触即发;拳遍全身,神奇自现。以折叠为例:浑身上下能大折小折、五折反折、左折右折、上折下折、运折近折、明折暗折等,真是处处能转换,处处能折叠,攻化同时,形影不离。左重则左化右攻;右重则右化左攻;上重则上化下攻,下重则下化上攻;正中也是如此,才是真正的阴阳互为其根。化的走弧,攻的直线。这根进攻的直线由无数点组成,犹如自动步枪一样,始终对准目标,一点进攻被化二点攻;二点进攻被化三点攻,如此类推,化无尽,攻无完,达到无圈的妙境。与人接手即使对方足下无根,前俯后仰,左摇右摆,手足无措,任我摆布,如同老叟戏稚童一般;动真的,伸手即扑。有了听劲第三层功夫,接手不等对方进攻便知对方意向变化,达到了先知先觉的程度。

练拳是意识和本能的自我改造,推手是借助外力对意识和本能的再改造。“双改”优劣,全凭听劲的精确度,因为听劲的职能专为攻化提供可靠的依据。拳架、推手、听劲都是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先练的大虚大实是大圈,是粗浅的听劲功夫;后练的小虚小实是小圈,是较细的听劲功夫;不见其虚实是无圈,是空无的听劲功夫。说的是大、小、无三圈,实质上是成千上万个圈,大圈当中有小圈,小圈当中还有小圈,不仅如此,还有正斜圈、立平圈、有形无形圈等,圈圈相连。正如拳论所云:“虚拢诈诱,只为一圈”“大到无外之圈,小到无径之内”。

大圈有大圈的用途;小圈有小圈的功能;无圈有无圈的神奇。王宗岳打手歌中专门提出“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名句,引的深长落空合即出是大圈下层功夫;引的极短落空合即出是小圈中层功夫;无论是大、小圈都是先引化后技击之法。唯有无圈才能实现一不顶、二不让、三还进,以进制进、出神入化的进击之法。

大、小、无三圈,相生相克,互为转化,变化无穷。笔者练教拳多年,有这样的体会:推手要想好,听劲不可少;听劲一般化,胜靠力量大;听劲中上层,取胜靠轻灵;听劲若如神,伸手即放人。即使我们得到了高层次的推手功夫,也请切切不要忘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和“艺无止境”的圣言古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