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拳论艺坛吧 关注:146贴子:2,857

太极拳的听劲、化劲、拿劲、发劲,内容简略看法。1、【听劲】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太极拳的听劲、化劲、拿劲、发劲,内容简略看法。1、【听劲】太极拳内劲法。太极拳推手的入门功夫,指以身体感觉、以意念感应外载劲力的状态及变化方式,已达到料敌在先、敌微动我先动的效果。
双方凭皮肤的触觉来感知对方来劲的各种变化,称为听劲。听劲必须符合太极拳“静、松、稳、匀、缓、合、连”七字要求外,还要遵守沾、粘、连、隋这推手四要。其关键在于心静、气敛、腰松、步稳。浑身关节松沉。不可有呆力。
反之,心绪散乱,气血上浮,肌筋僵硬,反应迟钝就会失去章法,听而不知。听劲的作用目的是根据对方的变化随机应变,避实击虚,由于内劲是忽隐忽现,所以太极拳推手离开了听劲功夫,就谈不上灵敏。
拳打不知,敏钝决胜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5-06 11:01回复
    2、【化劲】通常有几种方式:1·改变对方攻击的尽劲力方向;2·消解对方劲力的大小,减弱其威力;3·引导对方集中在错误的攻击点,并实施反击;4·高级阶段,使我处处为虚,对方无从着落,谓之“落空”。化劲是意念与身体综合状态高度协调的结果。
    能化必能发,能发未必能化,说明化比发难,所以说推手不懂化劲就不能算懂劲。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5-06 11:02
    回复
      3、【拿劲】有拿关节拿脉二种。
      即拿锁之劲,拿住对方进攻或脱走之变化,进而攻之。1·拿其关节,为拿劲之形,使其身不能动;2·拿其意态,扣住其内劲变化的枢纽,使其气不能顺,神不能移。在拿劲中,多结合采、按之法,有时手上有些外形动作。拿劲是发劲的必然条件,就像要抛东西一样,发前必拿。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5-06 11:03
      回复
        4、【发劲】发劲必须顺着对方劲的方向发出,发劲与化劲不同,化劲呈圆运动,发劲即要利用惯性离心力,又要顺着圆周切线,呈直线地爆发出刚劲。发放后,劲路由刚复柔,立时转化为化劲。所以说,化劲为圆,发劲形方,才有方圆结合。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5-06 11:04
        回复
          太极拳法,互抱阴阳。上下相随,灵妙有变。掤沉为上,轻灵有度,不离中央。
          上中下外三合,意气神内三合。柔而化僵,随人而动。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已动。彼有意,我无意,我意在先。形动不如意动,意念讯于闪电。不动则已,动则雷霆万钧,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恍惚无有踪影。占领空间,打人魂魄。
          有象不着象,着象必不赢。
          千斤之力何所惧,打人全在落空时。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5-06 11:04
          回复
            1963年陈守礼、陈金鳌等西安合影
            原创:冯克胜修文备武4月11日
            题记:陈鑫一支与陈发科一支,是近代陈家沟太极拳非常典型而且卓越的两支。本文针对一张老照片,梳理了一些蛛丝马迹,希望对大家进一步认识陈式太极拳有所帮助。也恳请大家斧正。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5-08 22:14
            回复
              这张照片摄于1963年12月1日,是当时居住西安的河南温县陈家沟拳师们的一张珍贵合影。照片中席地而坐者为陈鑫养子陈天河,陈天河后面坐着的是陈守礼老师。第一排右二即为陈金鳌,第二排自右向左依次为陈家沟第十九世拳师陈西照、陈堂、陈金善、陈庆安、陈立智、陈立清、陈立祥等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5-08 22:22
              回复
                陈守礼老师是陈发科老师的弟子,陈守礼老师并无记名弟子,还好笔者听李渭生老师讲述了与陈守礼老师的偶遇,总算对陈守礼老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陈王廷创拳之初的五套拳、长拳108式,这六套陈守礼都会,陈发科肯定也会。那么陈发科的两个儿子呢?
                陈立清针对陈式太极拳108式长拳问过陈照奎,陈照奎说他也不会。可是后来陈照奎传授于上海都文才以及北京王振华,虽与陈守礼老师所传略有差别,总体相差不大。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5-08 22:24
                回复
                  再有,陈发科老师大儿子陈照旭(陈小旺父亲)没有记录,但陈照旭是陈家沟历代唯一一个练成轻功的人,功夫出神入化,陈发科寄予厚望。可惜后来死于非命,并无传人(陈小旺从学于陈照丕)。
                  陈发科两个儿子到底会不会,会多少,我们也只能大约猜测而无法定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5-08 22:25
                  回复
                    至此,我们可以推断,陈家沟武学系统被摧毁于1966年发生的十年动乱,传到外面的,沟里保存的,都是零星。
                    李渭生老师一生爱拳,除了本来的拳种,陈式太极拳从学于两位老师:陈守礼老师、范鸿信老师,两位老师分别继承了陈发科一支与陈鑫一支的完整拳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5-08 22:26
                    回复
                      再有,陈发科老师大儿子陈照旭(陈小旺父亲)没有记录,但陈照旭是陈家沟历代唯一一个练成轻功的人,功夫出神入化,陈发科寄予厚望。可惜后来死于非命,并无传人(陈小旺从学于陈照丕)。
                      陈发科两个儿子到底会不会,会多少,我们也只能大约猜测而无法定论。
                      至此,我们可以推断,陈家沟武学系统被摧毁于1966年发生的十年动乱,传到外面的,沟里保存的,都是零星。
                      李渭生老师一生爱拳,除了本来的拳种,陈式太极拳从学于两位老师:陈守礼老师、范鸿信老师,两位老师分别继承了陈发科一支与陈鑫一支的完整拳法。
                      延伸阅读:四十多年前陈守礼老师、李渭生老师西安奇缘。
                      1976年,李老师年轻时候,从兰州去西安探亲。刚出火车站,因为路不熟悉,便找了一个蹬三轮的。
                      这个蹬三轮的是位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李渭生老师就跟老人家说,老人家,你坐着,我来蹬,你只管给我指路就行。老人家却无论如何也不答应。
                      交谈之下,才发现老人家是温县陈家沟人,李渭生老师祖籍也是温县,所以二人聊得更多。
                      后来,李渭生老师问,陈式太极拳就是老架一路和老架二路两个套路吧?老人说,不对,从陈王廷创拳来,还有有五套拳、长拳一百零八式等。
                      这个老人家就是陈守礼前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5-08 22:28
                      回复
                        李渭生老师痴迷武术,就跟陈守礼老师说,我利用学校放寒暑假的时间,来跟您学这些拳吧?您也别蹬三轮车了,我给您钱,您用这些时间来教我练拳吧?
                        就这样,李渭生老师孝敬了陈守礼前辈三百块钱(当时工人月工资五六十元),利用两个暑假的时间,学完了这五套拳和陈氏太极长拳108式,共计六套。李渭生老师第三个暑假再去找陈守礼老师的时候,发现陈守礼老师已经搬离了,再也无法联系上。
                        陈守礼前辈曾明确地对李渭生老师说,你学的只是套路和外在动作,如果想练好,还需要找一个真正懂太极拳内在的老师好好学。
                        这为李渭生老师十年后从学于范鸿信老师做了铺垫,在范鸿信老师的指导下,李渭生老师逐步掌握了太极拳的精义,并于1990年前后才将十几年前学到的六套始传陈式太极拳打出了太极拳的韵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5-08 22:29
                        回复
                          学拳秘诀
                          太极国术前天
                          一、太极拳习练。太极拳介于道和艺之间,处于有无之间,在内不在外,要以有处揣其无,以虚处度其有。
                          太极拳的意境如画家随手画画,构图笔墨并不是刻意安排,然而一笔便意趣盈然。
                          关于太极拳的练习,郝为真先生说:“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杨澄甫宗师言练拳之境界:“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又说:“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若用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杨澄甫宗师所言指明了太极拳的练习方向和境界。练拳之时,要全身松开,不尚拙力,中正和顺,稳静安舒,轻灵圆转,纯以神行。要如庄周之梦蝶,人蝶不分,做到思虑全无,心中空空洞洞,人拳两忘。
                          太极拳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流动的雕塑。今人学习太极拳,一者未遇明师,不入门径,徘徊歧路,劳而无功;二者虽遇明师,浅学即止。故学习的人多,学成的人少。如何达到太极拳的境界呢?郑曼青先生自言从杨澄甫宗师学拳七年,一个单鞭就学了一年半。据《史记》记载:孔子跟乐官师襄子学古琴,一首乐曲练习了十天,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可以弹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弹此曲虽已顺畅,但还不熟练。数天后,师襄子再次对孔子说:你弹此曲已很熟练,可以换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掌握这首乐曲的精神。又过了些日子,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掌握这首乐曲的精神了,可以换新曲子啦。孔子回答说:我还未体会出这首乐曲所描述人物的形象和气质。之后,孔子经静心细思,对这乐曲有了深刻理解,于是对师襄子说:我体会到这首乐曲所描述的这个人物,皮肤深黑,身材高大,双眼炯炯有神,凝视远方,如同一国君王,除了文王外,有谁能如此?师襄子听完孔子的话,即刻离开座位,恭敬地说:我的老师曾指出,这首乐曲是“文王操”。孔子学弹古琴,从“得其曲”到“得其意”,到“得其人”, 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学习太极拳如果能象孔子一样好学深思,一定会学有所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5-17 13:22
                          回复
                            二、学拳秘诀
                            李公雅轩为“杨门三轩”之一,得杨健侯祖师传授拳艺,并遵其意于1914年拜杨澄甫宗师为师,追随杨澄甫宗师十八年,深得杨家拳神髓,以散手见长。在他的床边墙壁上,总是贴着他亲手用毛笔写的字:“要经常想杨老师打拳、推手的样子,功夫才会长进。”许多学生都想把太极拳一下子学到手,特别是有些文化较高的人,东看书,西看书,总想在其中找到捷径。有一次,他们问李雅轩先生:“李老师,学太极拳有没有什么诀窍,你能不能传我们一些秘诀?” 李先生说:“我现在告诉你们两句话,照这两句话去做,拳就练得好,功夫就会进步。第一句话:打拳要放松放软的打。第二句话:打拳要想着我的样子。” 李雅轩先生将太极拳功夫从劲的角度分五级:硬劲、僵柔劲、松沉劲、轻灵劲、虚无劲。又说:“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沉劲、松沉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5-17 13:26
                            回复
                              太极拳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虚空无物的感觉,让对手看得见却摸不着,抓不住,打不上,捕风捉影,处处落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要达到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尊师重道追根溯源是根本。能把握住根本,才能善始善终,走向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9-05-17 13: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