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新华社评出2020年国际十大新闻(按事件发生时间先后为序)
一、世纪疫情冲击全球考验担当
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大流行”。截至北京时间12月30日,全球新冠累计确诊病例超过8000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177万例。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冲击之广、危害之烈、防控之难在人类历史上罕见。面对疫情,各国人民守望相助,汇聚起抗击疫情的共同力量。中国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和高度肯定。美国一些政客为一己私利,将疫情政治化、污名化,“甩锅”推责,蓄意破坏国际社会团结抗疫共识和努力,成为国际抗疫合作的“绊脚石”。
3月3日,人们在韩国首尔的百货商店外排队购买口罩。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感召力
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再到上合组织四个“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不断丰富完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断取得进展,中国正与越来越多的友好伙伴构建起双边命运共同体;在地区范围,各方就打造周边、亚太、中国—东盟、中非、中阿、中拉命运共同体进一步达成共识;在携手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人们更加真切感受到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出强大的感召力,更加深入人心。
5月26日,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指导新冠肺炎病房建设时,与当地一线医务人员合影。新华社发
三、中国元首“云外交”促团结合作
3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全球疫情特殊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广泛开展“电话外交”“书信外交”,出席或主持世界卫生大会、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上合峰会、金砖会晤、APEC会议、二十国集团峰会等“云会议”,就推动抗疫合作、促进经济复苏、完善全球治理等时代命题提出中国方案。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稳定、牢固、坚韧,显示强大生命力和抗压能力。中国坚守团结合作、守望相助的人间正道,为人类健康福祉、世界和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1月2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二阶段会议,重点阐述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看法。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四、种族矛盾暴露美国人权痼疾
5月25日,美国明尼苏达州非洲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跪颈”执法后丧生,引发全美范围长时间、大规模反种族歧视、反暴力执法示威活动。之后,多起非洲裔美国人遭白人警察暴力执法的事件接连发生,反对种族歧视的抗议浪潮不断升级。“黑人的命也是命”成了2020年最具知名度的口号之一。事实表明,美国近年来“白人至上”主义盛行,种族矛盾难以调和,社会分裂日益加剧,暴露出系统性种族歧视的人权痼疾。
6月8日,一名男子在美国华盛顿白宫附近手举“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标语,抗议警察暴力执法致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丧生。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五、安倍时代落幕政策基本延续
8月28日,安倍晋三宣布因健康原因辞去日本首相职务。其后,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当选执政党自民党新总裁,并接替安倍成为日本新首相。“安倍时代”至此正式落幕。安倍自2012年底以来连续执政7年多,创下日本首相连续在位时间最长纪录。菅义伟表示“继承安倍路线”,在外交、安全等领域的政策基本延续安倍执政时期的思路和做法。
9月16日,在位于东京的日本国会众议院,新当选的日本第99任首相、自民党总裁菅义伟(中)起身致谢。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六、联合国峰会举多边主义旗帜
9月21日,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举行并通过宣言,强调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重申对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平、正义、性别平等等承诺。与会各国领导人和代表表示,在世界面临诸多威胁与挑战、尤其是新冠疫情肆虐之际,国际社会更需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全球合作。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国际社会需要更高效的多边主义,世界各国必须共同努力,改善全球治理。与会各方的表态反映了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心声,体现了深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国际共识。
9月21日,在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博兹克尔致辞。新华社发(联合国供图/埃瑟金德尔·德贝贝摄)
七、纳卡硝烟再起侵蚀地缘安全
9月27日,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纳卡)地区爆发军事冲突。10月,亚阿两国在俄美等国斡旋下先后三次达成停火协议,但实际并未停止互相攻击。11月,俄罗斯、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三国领导人签署